文/楊照
開頭的時候,我要介紹一個你不認識但應該值得你認識的人,跟一本你應該沒讀過但值得你讀的書。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Edwin A. Abbott,是一個英國人,一八三八年出生,在一九二六年就已經離開我們,或者說,就已經離開我們的祖先。他在一八八四年寫了一本書,書名叫《Flatland》──如果一定要直譯為中文,就是「平坦大地」,不過,這本書不是在談地球,而是在談一個想像的國度。這個想像的國度,就叫做《Flatland》──平地,大平地!那真是塊大平地!它是Abbott想像的一個二維空間的國家。
應該是在高中的幾何學過吧!我們知道我們這個空間有長度、高度、寬度,是三維的;我們有立體感。我們活在一個三維的空間裡面。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有沒有辦法想像,如果人活在二維的空間裡面、如果二維的空間裡面有生命,它長什麼樣子?換句話說,一切都是平的,這整個世界只有一個平面,所以這個世界的人長得就跟我們的不一樣,沒有立體的感覺或沒有立體的世界裡面,人怎麼活著?
在那個Flatland的空間裡面,Abbott想像、創造了一個敘述者。這個敘述者的名字蠻有意思的。他的first name是簡寫的A,我們大概可以猜這跟Abbott有關係,而有意思的是他的last name,他的姓,他姓Square。四四方方。他是個四方人。他告訴我們,依照Abbott的想像,那個Flatland的二維空間裡面,每一個人的地位表現在他的形狀上,各個不同。
什麼樣的人最沒有地位?最沒有地位的女人是一條線,比線稍稍有地位一點的,是三角形。像苦力這種社會地位最底層的人,就是三角形。你如果受了良好的教育,或者得到多一點的財富,說不定三角形的小孩就會變成四方形(square)。有稜有角。地位越高的人,角越多。地位最高的人是僧侶(priest),他們有很多很多角。學過幾何的人都知道,角多了以後就越接近圓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世界,可是,這也是一個很不容易生存的世界。
如果沒有了立體感,怎麼辨識你我?例如說,我拿出兩個銅板,你會看到這個是五塊錢,這個是一塊錢,這是因為我把它們站立起來。可是Abbott想像的空間只有二維,換句話說,所有的東西都會在同一個平面上,那麼,這兩個銅板,無論如何它們都在同一個平面上。兩個碰在一起,永遠只能看到一條線。雖然我是一個圓,你是一個三角形,當大家都處在一個平面的時候,都會變成一條線。所以,二維空間的一個巨大麻煩是,人跟人之間怎麼認識?
A想了一個解決辦法。來吧,我們就用色彩!每一個人應該有自己一個不同的顏色。有了顏色,我們就能辨認出:喔,來了橘黃色的一條線,我就知道來的是廖咸浩,然後來了黑色的一條線,我就知道這是羅智成,來了灰色的一條線,我就知道這是南方朔…。可是這個提案到了Flatland的國會裡面,哇,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誰最反對呢?僧侶們最反對。對他們來講,形狀是決定階級等等一切的最後的評斷,如果增加了顏色,會搞亂了階級。結果沒辦法,這個提案被推翻了。可是人還是有需要了解我到底碰到誰。
沒關係。如果你是下層階級的人,就用摸的。彼此摸一摸,噯喲,這是一條線,這是三角形,你就知道誰是誰、誰是什麼樣的地位。可是地位高一點的不准人家摸,那怎麼辦呢?方法就是,在這個Flatland裡面,每一個人都要學幾何,而且都要學得很好,碰到誰就稍微觀察一下:走到這邊,看到這裡有個角,這個角大概有125度,很快也就知道這個人有幾個角,他大概是什麼樣的地位。
Abbott設想這個二維世界的故事,有一個戲劇性的變化。書的後半,有一天,Square先生(他是四方形,所以我們知道他的地位不太高)突然發現有一個東西在他眼前浮現,看起來像是一個圓形,可是這個圓形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然後又越變越小,越變越小。
為什麼有一個東西它是圓形的,可是它可以變大還可以變小?他從來都沒有看過這種東西,從來都不知道有過這種東西。這時候,不知道從哪裡傳來一個聲音跟他說,我是來自另為一個世界,我的名字叫做「球」。這是來自三度空間的一個圓球體。在二維的空間中,這個球體升起,A剛剛遇到的時候,球一個點碰到這個平面,越往上升,對這個平面而言就越來越大,到達圓周的時候是最大,然後不斷上升,他又越來越小…,所以Square會看到圓形大小的變化。
這個二維空間裡面來了一個三維空間的怪物! Square的第一個反應是「不可能」、「我聽不懂」,什麼叫做三維空間的圓球體?哪有這種東西?他把這個怪物叫做Strange。他跟這個 Strange先生努力溝通,Strange先生想盡辦法告訴他什麼叫做三維空間,什麼叫做立體、立體世界是怎樣怎樣,但他還是聽不懂。
最後Strange說,來吧,我只能做一件事情,於是他把Square從他的平面抬起來,讓他自己從高的角度去看到自己所處的二維空間。噢,Square 嚇了一大跳。原來,當他和其他人在同一個平面的時候,他能夠看到的永遠是一個邊緣,永遠都看到別人的一條線。今天他突然升高了,每一個人的每一樣東西,他全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看到了他所處的、他生長與生活的這個二維世界,變成了另一個模樣,出現在他眼前。原來他以為的二維世界(的那種單調、簡單),他以為他所知道的一切,現在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可以看到別人的身體裡面,別人的家裡面──因為以前這樣都擋住了嘛!他跑到上面來看,就看到所有的東西。Square感動得不得了。他發現了一個新的天地。
故事發展到這邊,像一個奇幻故事,可是接下來,卻開始出現了悲劇。Square連續發生了兩件悲劇。
第一個是他的enlightenment,他被啟發了:他發現世界不只有二維,不只有一個平面,世界是可以有立體的。Square進一步就想,那如果有三維的空間,那就一定有四維的空間,如果有四維的空間,就應該有五維的空間,就應該有六維的空間……
當他這樣那樣想的時候,那個來自三維空間的Strange,就「兜」地敲他一下說,你不要胡說八道,空間、世界就是三維的,沒以什麼四維五維的。二維空間的Square不相信,他認為,今天你來自三維空間,我才意識到有三維空間,有三維空間,為什麼不會有四維空間、五維空間?
他就Strange先生兩個吵起來了,吵到後來,Strange就說,我不要跟你講了,你真是個無聊的人,空間就是三維的,沒有什麼四維五維的。他把Square丟回到到原來的世界裡面,就走掉了。換做是你,好比你被外星人綁架後又回到地球,你會幹什麼事?
你會告訴人家說,真的有外星人存在,外星人長什麼樣子,從外太空看到地球是怎樣怎樣。Square就像這樣到處跟人家講,你猜,他那個二維空間裡面的人會有什麼反應?也跟我們聽到有人跟我們說有外太空人,有人把你綁架了,一樣的──他最後給關起來了!故事就這樣結束。
為什麼要先講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只是pretext,只是藉口。表面上,這故事講一個比我們存在的少了一維的空間,但是透過這個故事,這位英國人, Edwin A. Abbott,其實要宣揚的是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非常流行的一個概念,那就是我們活著的三維空間其實很可能只是我們的假象,很可能只是我們的感官世界不得已只能夠感受到的一種世界。
為什麼不能有四維、五維、六維空間的世界?你會說:「三維,我可以理解啊,就是長寬高,一切東西是立體的,但四維是什麼?第四維怎麼出現?我沒辦法想像啊!」你沒辦法想像,你就能證明說四維、五維不存在嗎?Abbott就是用二維空間的Square來教訓你──Square活在二維的世界裡,他也沒辦法想像有三維空間的存在,但是我們能夠因為Square無法想像三維空間,就認為三維空間一定不可能嗎?
不是的。這個故事要讓人去思考四維空間,要讓人去思考我們今天所習慣的三維空間以外更廣大、更有可能性的一個世界。這個思考對這個世界有沒有影響?我要很明確地告訴大家,這個四維空間的想法在二十世紀初期具體地創造了新的藝術,創造了藝術上一個重要流派,「立體主義(cubism)」。立體主義最有名的大師,就是畢卡索。
西方的藝術史長年以來的一個重大題目叫做perspective:我們如何利用視點去讓平面的東西立體化。以前人的畫就是在用二維的平面去表現三維的立體空間。畢卡索跟他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們,對這種「用二維的空間去表現三維立體」的東西,嗤之以鼻,他們認為,這多麼樣的庸俗、無聊、保守啊!人類應該可以去想像,也必須去想像、去突破四維空間。
畢卡索的畫,尤其在立體主義時代,他和他所有的同儕畫家們所畫的那些畫,為什麼看起來都那麼樣的奇怪?可是你如果看過Abbott的書,你就明白,他們在複製Abbott所寫的二維空間裡的那種經驗。
我剛剛講到的,Square被Strange拉到另外一個空間裡面,他一看,他認識的世界全都改變了,他看到原來看不到的、但是本來就存在的二維空間物體裡面的內部。立體主義也是要做同樣的事。他們認為,如果我們想像、訓練自己有一個四維空間的眼睛的話,我們所看到的三維空間就改變了。
我從現在這樣的角度看大家,我能看到你的臉,就一定看不到你的後腦勺,而我坐的位置比較高,我能看到你的頭頂,我就一定看不到你的腳底板,這是因為我們都活在三維空間裡面。但是畢卡索和他那個時代的藝術家,把在一個透視(perspective)裡面不應該被包納起來的東西放在同一個平面上,同一張畫面上,造成了藝術史上的大突破。我們可以稱立體主義是一個「四維空間假想底下的巨大的突破」:那樣一個感知(perception),那樣一個結構上面的大轉變,把那一整代,那二十年三十年,什麼叫做藝術、美術,全都被改變了。這就是「新的世界觀產生新的藝術」的一個例子。
四維空間的思考,在二十世紀初期是一個非常流行、非常前進的未來型思考。可是一百年之後的今天,四維空間的思考,那個時代的畫家、知識份子大家都想的四維空間問題,我相信,你們沒有一個人會發神經病去想四維空間。這百年中間有一個巨大的變化,那就是1905年的時候,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後來他更進一步用廣義相對論去探索宇宙的奧妙。
狹義相對論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就是「時空統一論」。這個時空統一論破解了,或者,回答了十九世紀以來一直對於四維空間的想像。換句話說,愛因斯坦找到他認定的四維空間──時間就是空間的第四維。
也就是說,(你可以想像)一塊一塊的、我們所處的空間,另外再多加一維,把這個空間給連續起來;只有連續起來、有第四維的空間,我們才會動,要不然我們只能靜止;我做出去的任何一個動作,都需要屬於另外一維的時間來使得它變得可能。可是,愛因斯坦的理論同時卻也就扼殺了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本來對第四維空間更有意思或更不確定的那些想像。
物理學在二十世紀繼續思考多維空間,可是這個多維空間就慢慢脫離了一般人的理解範圍。例如說,物理學到後來重要的兩個巨大分支:一個是天文物理學,去探究宇宙的起源;一個是量子力學,去探究物質最深內部的奧妙。到了二十世紀的後半期,大爆炸(Big Bang)理論提出,宇宙的起源是來自一個大爆炸,大爆炸之後,宇宙快速膨脹。大爆炸理論將探究天文宇宙來源(原來的宇宙學),跟探究物體最內部的東西,給結合在一起。
現在有一個很有名的問題,就是叫做「宇宙大爆炸的第二分鐘」:宇宙大爆炸的第二分鐘的時候,物質還非常非常的緊密,可是宇宙已經形成了。所以要瞭解那個宇宙的結構,跟它裡面的包括時間、空間的關係,一方面要用天文物理,一方面要用量子力學。為了能夠調和天文物理和量子力學,今天的物理學家就提出了一個「超弦理論(string theory)」:在大爆炸的第二分鐘,我們唯一能夠想像的形體是一個弦!
在這超弦理論裡面有的東西,就完全是抽象思考的:我們今天的物理學主張至少要有九維,這個弦才能夠成立;在這個宇宙起源的時候,至少要有九維的空間在這宇宙當中。只是,這個九維空間到底是什麼,不是我們可用一般的常識去想像的。從這第四維以後一直到第九維,各個維(Dimension)到底是什麼,也已經不在一般人的常識裡面。所以,跟一百年前相比,我們活在一個比較無聊的空間裡面,我們回到一個三維的空間裡面,沒有人在思考四維空間、五維空間、六維空間。
我願意、也必須再舉一個例子,那就是講比Abbott稍微晚一點、另外一本書跟另外一個重要的作者。剛剛好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交界的時候,1899年底,佛洛伊德所寫的《夢的解析》。《夢的解析》以及後來佛洛伊德的種種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自己的認識,我們對於人的認識。
《夢的解析》挑了一個當時的人從來不覺得值得研究的題材。它所研究的對象就是你每天做的夢。你姓廖名咸浩或者姓羅名智成,你以為你知道你是誰?你今年幾歲?你覺得你在想什麼、在幹嘛?你以為你很了解你自己?佛洛伊德只要問你一件事情就好:喂,昨天你有沒有作夢啊?昨天夢見什麼?來,講來聽聽吧!佛洛伊德他很聰明、很壞,他挑到了一個非常有效的質疑跟挑戰,他的理論有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挑戰每一個人的自我認知。
《夢的解析》的基本前提是,夢表面的內容都不重要。夢是什麼?夢是挑選我們日常生活裡面殘餘、瑣碎、不重要的東西(residue)去拼湊成夢的內容。可是,為什麼要拼湊成夢的內容?因為它背後要暗示一個對你而言真正重要的欲望。例如說,你昨天夢見你跟一堆小孩出去玩,吃了一大堆烤蕃薯,吃烤蕃薯的時候,你看到其中有一個小孩太愛玩了,跑到水裡面去差點淹死,你把他救起來了…看起來表面完全無害,佛洛伊德就告訴你說,任何無害的夢就藏著重要的訊息。人不會隨便亂作夢,會作夢,就表示你有被壓抑的欲望藏在夢裡面,要不然你不需要去作夢。
夢要怎樣「解析」?例如說,你在昨天的生活經驗裡面,跟蕃薯發生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你會在夢裡面出現烤蕃薯?這個蕃薯一定在你生活裡面跟另外一件重要的東西放在一起!那個重要的東西或許是你暗戀的一個男生,你剛好看到他正在吃烤蕃薯,所以烤蕃薯代表那個男生而不是你夢裡面以為的那個烤蕃薯。不只烤蕃薯,烤蕃薯本身不重要,你真正要吃的對象是你不敢承認、會被壓抑的欲望。最容易被壓抑的就是性欲,性的欲望,烤蕃薯就變成了一個性欲的聯想,所以你把烤蕃薯吃下去,這就意味著你想要吃什麼…這叫做夢的解析。
到底你要不要相信佛洛伊德解析法,老實說,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二十世紀初期的人在佛洛伊德的理論和佛洛伊德的這些雄辯術的籠罩底下,每一個人開始對自己懷疑。因為佛洛伊德給你的訊息是,你不了解你自己!到今天,我都還敢代替(代表)佛洛伊德教訓你們,不要相信你認識、知道你自己;每一個以為認識、知道自己的人,都很有機會變成精神病。為什麼呢?因為人都是被壓抑的;人原初的欲望(libido)一定要被壓抑,如果人的原欲沒有被壓抑,從小的時候就會把精力耗費在性慾上面,就長不大,就不可能變成文明人。
你今天坐在這裡聽我演講一個半小時,就證明你已經可以變成一個文明人,文明在你身上已經成功了。文明之能夠在你身上成功,就在於把你的原欲給壓抑下去。既然你的原欲已經被壓抑了,你這個人就是個複雜的人;你這個人表面想要的東西,表面說的東西,你表面想的,都不重要,對你最重要的欲望、對你最重要的經驗,一定被文明或被文明所代表的力量給壓抑下去。真正決定你的個性最重要的東西,你自己沒有辦法意識。它全部被壓抑在你的潛意識裡面。你會去刻畫的你自己,一定是錯誤的虛偽的假的。
你覺得「我自己是一個好人,我好得不得了,我仁慈得不得了」,佛洛伊德就會說「啊,你塑造你自己做一個仁慈的人,表示你的內在有一個恐慌,很怕自己不仁慈,你的內在一定有一個黑暗、一定有一個經驗,唉喲,說不定你小時候害死你弟弟哦,所以你一輩子要扮演一個仁慈的人」;你說:「我沒有,我一定沒有」,佛洛伊德就說:「你怎麼知道?任何對你的個性有嚴重影響的經驗一定會被你壓抑下去,如果你四歲殺死你的弟弟,你一定不記得。」這下麻煩了,到底有還是沒有?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所以說,佛洛伊德看待人是極度複雜而且極度殘酷的。
佛洛伊德的理論成立之後,或者,佛洛伊德的理論流行之後,人就不一樣了。人變得非常複雜,帶一點陰暗、恐怖,而且人對自己變成了一個謎。也就是說,佛洛伊德最大影響不在於讓你去看「噯呀,我看這個人好難懂喔」,而是讓你知道你哪有餘力去想別人好不好懂,你連你自己都不懂!他要我們每個人問自己:我是一個好複雜的謎,我能夠了解我自己嗎?
人窮其一生,很可能都沒辦法解答這個問題。所以,你要去求救於精神醫生。所以,精神醫生這個行業才能夠成立,才有錢賺!然而其影響遠超過精神醫學。因為佛洛伊德的理論,我們才有二十世紀重要的文學經典: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與喬埃斯的《尤里西斯》。如果沒有佛洛伊德,這兩本書不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