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富元(矽谷知名科技投資家)
2005年9月 e天下雜誌
下次你又為了自己的得失,正分析得一個頭兩個大時,就請回憶這最真確、也被我重複多次的最有效武器--清點你的福祉 (Count your blessing)。不要去看你還必須走多遠,而要去看自己已經走了多遠,而到了此時此地。如果你總是想不開,一再於心中折磨自己,也請知道沒有人會來援救你的。
我以前曾經撰文建議,認為我們人生絕大部份的問題,85%起源於自己創造的、或自己內心猜忌與放大而造成的。13%雖是問題,卻可以經由金錢或努力予以解決。而只有2%的問題是真正無法解決的生老病死問題。
讀者們,請自己想一想:順利的時候你當然眉開眼笑、得意洋洋;不順的時候,你是否因為無法輕易破解,而導致經常困處在內心左思右想,愈想愈想不開?對於你98%的問題,你是否經常苦陷於「為什麼總是輪到我運氣最糟糕?」、「為什麼周圍這些人老是衝著我來,跟我過不去?」、「為什麼別人都好開心得意,而只有我總是問題重重、解決不了?」、「是否我有問題?是否人家不喜歡我?是否我不夠好不適任今日重責?」
許多人會渾而不覺,認為自己並沒有如此鑽牛角尖的跡象,但他們卻成天竟日不知不覺地在批評上司、同仁、朋友、鄰居,以及更擴大地埋怨社區、政治、市場、競爭者、媒體。其中透露出,其實自己早就無意中患有嚴重的自疑,而只是透過對外界的抱怨來遮掩。
生活品質的重大障礙之一,就是如此對周遭問題習慣性地過度分析。分析來、分析去,最後的結論如果不是否定自己,就是埋怨外界;最後如果不是懷疑自己,就是打定主意有某些特定假想敵在與你作對。
別用他人標準分析自己
有時候,我們因為生活與工作中的龐大壓力,或過多的困難與挫折,難免會對某種情況中的自己不確定。那種感覺,有點類似小時候,與同學朋友處不好,會花上好多時間分析誰對誰錯。長大以後,人際關係不佳或工作不順,也會反覆思量猜測自己是否有錯或是否受害。生活中所謂的 「陰影」,許多就來自於這些解不開的心結。
當我如此說的時候, 有人就反應:「你是否說『會反省自省』並非好事?」我想,這樣就誤會了。「會反省自省」是一項個人的珍寶,一個不懂自省的人,要不就成了自大夜郎,要不就成了井底之蛙猶不自知。自省的能力會幫助你改錯進步,經由內心的昇華而突破外界的屏障。
有一句話如是說:「大家總希望從他人身上求得快樂,殊不知那是捨近求遠。當你向外看時,你看到的只是別人在影響你的願景夢想(Sight);而當你向內看時,你才會看到自己的內心內涵(Insight),快樂可以從自己得到,可以從給別人的過程中得到。」
也就是說,健康而有效率的自省,是可以自然輕鬆做到的。你並不需要過度地分析苛求自己,更不需要為了符合他人眼光或標準而百思不解、作繭自縛。只需要遵循以下這五個原則:
原則1: 永遠保持寬廣心胸,具有包容自己的大精神
所謂「成功」這兩個字,恰恰就是用他人與外界的標準在計量的。追求成功,當然是一件好事,也永遠是一股必要的原動力;但如果永遠扛著他人的標準,在追求自己的成功,莫名的壓力就會出現與纏繞。如果能將成功詮釋為「充實知足」,至少你立刻可以取回自主性,而能對自己寬廣包容。
原則2: 不要犯察言觀色、 過度討人歡喜的毛病
希望讓大家喜歡、敬佩你,也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可是如果過份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上,你會變成吃嗎啡,永遠覺得不足、永遠不安。如果養成依賴他人稱讚,會變成天天在自省為什麼今天沒有人稱讚我?是不是我那裡做得不夠好?累死你!拜託拜託,盡全力避免屈從於他人的標準與期待。
原則3: 生活是要過的, 不是拿來做個案分析的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年輕人喜歡討論出生於世是為了什麼,討論來討論去,結論常是蒼白或無奈的。這是每個人偶爾都會有的錯誤的羅曼蒂克思維。生活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不管你怎麼去想它、分析它、後悔它,它還是一天一天地快速消逝。記住,這逝去的每一天,你不好好過,它就跑掉了。千萬別錯將自己當成一樁好壞成敗的個案。
原則4: 分析得痛苦難過時, 請記得清點你的福祉
下次你又為了自己的得失,正分析得一個頭兩個大時,就請回憶這最真確、也被我重複多次的最有效武器--清點你的福祉 (Count your blessing)。不要去看你還必須走多遠,而要去看自己已經走了多遠,而到了此時此地。
原則5: 不要老是想我應該是誰, 而要專心決定 我要成為如何的自己
生命最快樂的部份就在不斷的創造,這是每個人都自然擁有的天生特權。與其輾轉反側地思考人生目的,不如下定決心活在當下,用每天去創造自己的新局。反過來說,如果你總是想不開,一再於心中折磨自己,也請知道沒有人會來援救你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