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轉載]拒絕白領貧窮 力爭上流勝組

應該要新增一個類別叫做『焦慮』..... 就是各式各樣焦慮雜誌轉貼.....:P


拒絕白領貧窮 力爭上流勝組



一份表面光鮮的白領工作,一份看似不差的薪資待遇,但面對未來龐大的購屋貸款、子女教養基金、退休生活老本,卻又顯得微不足道。那麼,我們該如何順利攀越財務人生的三大夢想?



不是危言聳聽,但從財務的角度來看,30世代的處境還真有點像「溫水中的青蛙」,一份表面光鮮的白領工作,一份看似不差的薪資待遇,三不五時上餐廳犒賞自己當然不是問題,甚至有時狠下心來,3、5萬元的名牌貨也買得起。只是,當我們偶爾靜下心來想想未來的時候,龐大的購屋貸款、子女教養基金、退休生活老本,卻又不得不令人覺得窮酸不已。

當然,人生各有選擇,也許你不買房子、不結婚、不生小孩,但你能不退休或不被迫退休嗎?想想,沒有房子、沒有孩子的一個人退休生活,財務壓力應該也不會比別人輕鬆吧?

我們是不能不急的,縱使工作不會突然人間蒸發(這年頭誰敢保證?),但薪資的緩慢不動、存款孳息少得可憐,甚至已經連物價的攀升都追趕不上了。社會財富分配上,30世代白領工作者的「下流化」,並不只是國外新潮的流行口號而已,在台灣,證據也已一一浮現。

「下流」世代真無奈?


針對台灣30至40歲受薪階級的財務現況與理財信心,《30雜誌》最新的調查發現,若將受訪者分為年入逾百萬的「上流組」,以及年收入60萬元以下的「下流組」比較,無論是在收入增加速度、理財行為和心態等層面,兩組之間都有漸行漸遠的趨勢。


財富、心態都上下分流


調查顯示,「上流組」當中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近一年的收入狀況優於前一年,且薪資均有獲得調升;相反的,「下流組」當中收入優於前一年的人則僅有26%,並且有66%的受訪者,近一年未獲得任何的薪資調升。

更糟糕的是,從理財行為來看,「下流組」受訪者的行為表現明顯消極。據調查,收入百萬者當中,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有進行投資理財,其中近一年以來有獲利者多達50%;然而,「下流組」的受訪者則有近六成沒有進行任何投資理財,而藉由投資獲利的人,比例也不到四分之一。

另一方面,面對未來的財務壓力,七成五的「下流組」受訪者沒有執行任何改善計畫;相對的,超過半數的「上流組」,則正在透過積極的理財計畫改善財務壓力。此外,有接近八成的「上流組」有信心能在退休之前存滿千萬元;相反的,接近九成的「下流組」,認為退休前存夠千萬元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消極的行為來自消極的心態,當調查問及:「你未來一年的財務狀況會變好?或者變差?」,過半數的「下流組」勾選後者,「上流組」則有55%認為明年會更好。

調查的背後,隱隱浮現一個白領階級的財務黑色陷阱:貧富失衡的現實令人無奈、無奈令人消極、消極令人無為。57%的白領上班族目前沒有任何投資理財行為、 75%則沒有針對未來財務壓力採取任何理財計畫。無為,讓白領上班族宿命地遵循日本趨勢觀察家大前研一「M型社會」的預示,持續向下沉淪。



上一代的經驗不管用了


「消極?話不能這麼說,我不想賠錢,所以只能把錢放在銀行裡,不要跟我說銀行利息很低這種話,我聽過太多投資賠錢的例子了。」過去七年在上市公司高林實業擔任汽車貸款業務員的小陳,不平地說:「尤其,我現在的情況更是賠不起!」今年8月,公司決定裁撤小陳所屬的部門,忽然,一份辛苦但穩定的工作就不見了。

「當時選擇在這家老字號的上市公司上班,就是以為比較穩,加薪速度慢一點沒關係,慢慢存錢,一樣可以顧好自己的家庭,就像我的爸爸一樣。」幾十年前,小陳的父親在台北南港繼承了一小塊畸零地,搭起鐵皮屋,擺放著簡單的加工設備,就這麼做起家庭工廠的小生意,敲敲打打,一家六口辛苦卻也衣食無虞地生活著。

「以為可以像爸爸一樣,穩定工作,慢慢改善生活,但現在,我沒收入,要支付房貸,銀行存款只能再撐幾個月,對於兒子未來的教育金,想都不敢想。退休金?先找到工作再說吧!」

購屋成家、教養子女、退休養老,人生三大基本需求,小陳的爸爸一步一腳印地慢慢達成。但對小陳來說,雖然踏入職場以來也是這麼一步一腳印地走著,距離卻是愈來愈遠。小陳不是特例,《30雜誌》的調查顯示,子女教養、購屋、退休等人生基本需求,正是最令30世代感到壓力的財務關卡。

「老爸總是說,只要認真工作,乖乖地把錢存在銀行,成家立業其實不難。我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總之,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小陳困惑地說。

哪裡出了問題?「問題就在這裡!」新光投信策略投資處協理賴冠吉攤開台股長線圖,指著這條陡峭走高之後漸趨平緩的指數曲線:「你看,以前台股是這種漲法,投資人每天7%、7%地賺,會這樣漲,是因為台灣自70年代以來所累積的經濟成長力道瞬間爆發,當時,台灣每年的經濟成長率是兩位數。」


跟美好時代說拜拜!


高度成長的經濟,忠實精準地分配予每個努力打拚中的台灣人,相對於今日白領階級貧窮化,那個年代中產階級正在興起,30世代對於未來充滿希望,相信只要肯拚就能贏。



80年代,定存、股票隨便賺


小陳的爸爸,以及多數30世代的父母輩們,就在此時開始拚搏財富人生。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自1981年初至1991年初,工商服務業經常薪資平均水準從每月 8946元直奔2萬1399元,成長率高達139%以上,而同期國內消費物價指數漲幅不過只有22%。於是,80年代的朝九晚五上班族,單單僅靠薪資成長,就能為自己的物質生活有效加分。

「認真工作,然後把錢放在銀行裡……」小陳的爸爸沒有亂說,在他的年代,銀行存款利率總能遠遠高過物價漲幅,依據中央銀行資料,1982年至1991年間,一般銀行平均存款利率約為6.23%,其中最高時甚至可達9.57%。換言之,即便是用最「傻瓜」的理財方式,把錢放在銀行裡賺取存款利息,財富增加的速度也能明顯高於物價漲幅。

如果心態更是積極,不以賺取利息為滿足,那麼,股票市場也提供了絕佳的財富翻倍機會。1986年,加權指數首度突破一千點,台灣過去所累積的經濟成長終於化成最實質的股市推升力道,指數一路狂奔至萬點以上,投資人在還不懂得什麼叫做「資本利得」的時候,就已賺進數以倍計的資本利得。

薪水、存款、投資,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愈來愈有錢」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幾乎不必多想什麼理財策略,當年的30世代,財富水準可以自然而然乘勢而上。


30世代,薪資、利率跌停板


相對的,當今30世代若也跟著總體經濟的趨勢「自然而然」,那麼,結果卻是財富「順勢而下」。從1996年開始看起,十年之間,工商服務業平均薪資的成長率僅有23%,遠遜當年。尤有甚者,2001年至今,薪資漲幅為5.5%,物價漲幅則為4%,薪水成長幾已無法改善生活。而若理財態度消極,只把薪水存入銀行尋求固定收益,那麼,存款孳息的速度更是令人難堪,1996年至今,銀行存款平均利率只有3.58%,最低時更是僅有1.14%。

至於股票市場,「基本上,從2001年至2004年,可稱得上是台股的『微利時代』。」賴冠吉表示,此階段台灣經濟進入成熟期,經濟成長已無法支撐股市續創新高,而隨著股市效率化、產業變動速度加快等趨勢,選股操作的難度也已大幅提升。「說到2004年以後的台股,我覺得,可以稱作『無利時代』了。」

簡直, 30世代白領工作者的處境像是「溫水煮青蛙」── 安逸的工作,薪水不漲;消極地理財,存款孳息少得可憐。表面看來一切穩定,然而隨著物價緩緩加溫,漸漸的,白領階級可能連人生基本需求都無法達成,遑論提升生活水準。就算期待投資股市尋求翻身,無奈股市操作難度大幅提高,獲利不易。



消極、積極決勝負!


縱使大環境是艱困的,但生命終將努力找到自己的出路、跳出困境,而這個著力點,往往就是透過「理財」。像台新銀行副總經理仲向榮,從月薪2萬元開始拚起,利用各種強迫儲蓄的工具進行理財,40出頭的年齡已經累積令人欣羨的財富;而在外商公司工作的魏懷雋,則是擅於投資新興市場股票,雖然不到40歲,投資布局的規模卻已動輒千萬。兩者即便策略不同,但卻都把「理財」當作財富躍進的重要基石。

「消極」與「積極」,這個心態層面的基本差別,的確就是「下流」與「上流」之間的首要分水嶺。消極者跨不出躋身上流的第一步,相對而言,積極者則樂於建立正確理財觀念,並且進一步地尋求最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與策略。


投資機會百花齊放


雖然,這個年代的經濟成長不如80年代,但理財工具與策略的選擇卻比以往廣泛而多元。賴冠吉舉例:「以前股市好,沒有投資機構會發展保守型投資工具;但現在,市場上有一堆保守型投資工具可供選擇。」經濟成熟代表著金融環境發展亦趨成熟,在這個環境裡,理財工具的型態多元,投資範圍也更加廣闊,總有一些工具能夠像是80年代的銀行定存一樣,提供風險極低但年利率超過通膨率的固定收益報酬。此外,世界上也總有一些市場及產業正在風起雲湧,就像80年代的台北股市一般。

「以取代定存的理財工具來說,單是狹義地看,可以選擇的方向就有很多。」陽信銀行財富管理部經理汪建義表示,包括債券基金、房地產證券化、金融資產證券化基金等,都是風險有限而又能夠提供固定收益效果的理財管道。此外,德盛安聯基金經理人陳嘉平則指出,包括新興市場崛起、嬰兒潮步入老年所帶動的醫療生化產業、替代能源商機等,這些未來長期向上的趨勢,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絕佳資本利得投資機會。

無論如何,薪水漲不漲或許不是自己所能掌握,但是藉由投資理財掙得財富,卻是百分之百地操之在己。面對白領貧窮化,掌握正確理財觀念與策略的30世代,還是可以像爸爸媽媽一樣,許自己一個穩穩向上的財富人生。





4 則留言:

  1. 那根本就是在行銷投資產品啦。先製造危機感創造需求,然後再好心指點你一條明路,再舉幾個成功的例子,最後再把產品賣給你。老套了。

    回覆刪除
  2. 所以這篇告訴我們的是:真正能賺錢的方法絕對不在這裡

    回覆刪除
  3. 熊熊看到德x安聯雞精.....
    記得有一次有朋友說他們缺junior analyst,問我要不要去看看,剛好他們就在我以前公司附近,於是穿著牛仔褲球鞋就去面試了.......
    他們大概沒看過這麼白目的應徵者吧XD

    回覆刪除
  4. 我真的很不喜歡看到這種文章,可是所有我訂的財經雜誌動不動就會把這樣的題材拿起來大書特書,再搭配最新熱賣的金融商品賣錢,讓每個人都緊張的不得了,好像是這些寫文章的人的天職.我自己在金融這一行那麼久,我覺得其實好的理財方法真的很重要,可是不是由別人來推薦你,而是找出自己合適的方法,因為每個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不同,對穫利的要求也不一,雖然銀行有非常多体面可愛的理專會給你建議,可是坦白講,通常最熱賣的商品等客戶買進時都是相對的高點(因為漲多的市場大家都注意到了,銀行比較不用費心包裝商品和教育客戶).所以台灣的投資人真的只能自求多福了,但是其實也不要太悲觀,不管是那種型態的社會,專才都是受重視的,何況現在的社會那樣多元化.投資自己的各項技能,和經營好自己的人脈才是不敗的必備條件,穫利率保証比起任何金鑽都還要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