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4日 星期五

The Weatherman


The Weatherman

在台灣的時候看到預告,覺得應該是一部很好笑的美國喜劇片。沒想到看完以後心情真是異常地沉重。

看這部電影讓我想到Nicholas Cage的另外一部Lord Of War,大量的獨白,而且是Cage自己的聲音;很低沉,很緩慢,有點無奈。
Quotes from the movie:
Robert Spritz: Do you know that the harder thing to do and the right thing to do are usually the same thing? Nothing that has meaning is easy. "Easy" doesn't enter into grown-up life.
Dave Spritz: I remember once imagining what my life would be like, what I'd be like. I pictured having all these qualities, strong positive qualities that people could pick up on from across the room. But as time passed, few ever became any qualities that I actually had. And all the possibilities I faced and the sorts of people I could be, all of them got reduced every year to fewer and fewer. Until finally they got reduced to one, to who I am. And that's who I am, the weather man.

2006年2月21日 星期二

Cute



2006年2月19日 星期日

下雪了

蠻意外的。前天早上本來是雪混著雨有一點沒一點的下。Michelle在閩杭特別打電話
來說上海下雪了要我快看。不過浦東的氣溫比較高,往外看是沒什麼的。

後來接近中午的時候,突然開始變成大片大片的雪花,在窗外飛來飛去,據說上海
是很少這樣的。大概是為了慶祝我老闆今天要來上海視察的關係吧:)

第二次看到雪花這樣飄,感覺不錯....

昨天早上一起來,小區就已經是雪花滿地了,中午 Philip 打電話約下午行程的時候,剛好從辦公室還可以看到雪花翻飛,感覺真的很好。


全球化中的推理熱

全球化中的推理熱

文/楊照

全球化的力量真是驚人,尤其表現在流行文化的大整合上。


〔哈利波特〕掀起浪潮,接著讓英國奇幻文學經典〔魔戒〕獲得了新生命,延燒至今,又有了〔納尼亞〕。可以想見,將來在二十一世紀初渡過成長期的人,不管他們活在哪裡,這些作品,這些作品改編的影視產品,會是他們共同的回憶;這些作品產品在他們生命歷程的影響份量,很可能超越所有地區性的文化元素,不只提供他們溝通話題,更提供他們共同的思考價值基礎。
一件事很容易預見,那就是地區性文化根源將受到嚴重的破壞。文化有其〔排擠作用〕,強勢文化進入人的腦中,自然地引導他決定將時間與物質的資源,投注在對自己〔有意義〕的文化活動中,那麼其他的,就被疏忽疏離了。
比較難預見判斷的,是越來越多人分享同樣文化養成內容,對未來世界的作用。表面地看,可以樂觀地猜想,也許當大家想法接近了,衝突就少了,和平的機會就大一些。不過,也有人悲觀地認為,地區性多元文化的消蝕,帶來單一價值的思考模式,〔單一〕必然走向〔獨斷〕,獨斷的人不能容忍別人其他?N見,哪管別人意見可能跟他有著相似之處,無法阻止他用霸道的方式否定、壓抑別人
我們只能走著瞧吧!不過,既然全球化的力量已成現實,放眼可預見的未來,不太可能從全球化退回各自為政的環境,那至少我們該想簡別排山倒海而來的文化元素中,哪些對於我們建構一個較好的社會,比較有幫助,因勢利導做些轉化。
我想到的是另外一本書〔達文西密碼〕產生的現象。跟〔哈利波特〕一樣,〔達文西密碼〕也是全球大暢銷書,不過這書暢銷的理由不是奇幻,而是歷史與推理。關於基督教會發展歷史的種種想像,還有一樁謀殺案帶起的環環相扣細密推理。
〔達文西密碼〕鋪陳的歷史,在非基督教文化區域,沒那麼大的煽動力,然而這書挑起的推理興趣,卻具備高度普遍性。在台灣,〔達文西密碼〕流行這兩年,出版界最明顯的效應就是大量推理小說問世。和〔奇幻〕不同,新出的推理小說,幾乎都是外來翻譯的,沒什麼本土創作嘗試。這差別說明了,台灣本來不是個有推理傳統的社會,推理講究的,是細密的思考以及嚴整的邏輯,需要長期訓練累積才能有結果,無法速成。
〔達文西密碼〕引發的推理熱,恰好填補了台灣過去思考邏輯的漏洞,如果可以藉此機會,讓更多人熟悉嚴謹的觀察推論程序,應該會有助於理性設定及解決問題的集體能力。真是這樣,那我們就能從全球化中找到、運用自己需要的獨特滋養了。

2006年2月15日 星期三

20060214

PC home Online 網路家庭-個人新聞台
看完這篇,我在想我的20060214。去Christine家打麻將,為了不耽誤行程,所以直接去Christine家吃了簡單的晚餐(感謝Michelle買的法國麵包)。沾著橄欖油的麵包,吃下去不斷想到西班牙玩樂團。把湯和白酒以及點心吃掉以後,繼續在牌桌上奮鬥奮鬥奮鬥,終場以大漲 63 元收盤。完全不同的過法,卻也不得不同意前篇裡作者說的『所有的快樂,應該都是種如釋重負』。



搶匪太笨誰之過?

小貓的blog上這篇文章乍看之下真的好好笑喔。


看完以後我自己覺得,一字曰之"蠢"。蠢在哪呢?蠢在這些人(其實也包括我們啦)從小所受到的教育裡面,沒有人在教你"價值"這回事。比如說付出勞力應該獲得多少價值,這些價值又應該如何正確地交換到怎樣的東西。簡言之,我們的教育裡面沒有教什麼是"經濟"。公民與道德只告訴你"上學去,是人類進步的象徵"。卻沒有告訴你,人要生活在現代社會裡面,是要付出一定的勞力,換回某種程度的報酬的。這些人進了社會,馬上面對的卻是非常完善(好吧,也不是那麼完善啦)的現代金融體系,和一段又一段誘人的個金廣告。好像都在跟他們說『你看,不用付出100%就可以獲得150%喔~』如果腦袋清楚一點的人,怎麼會不對這種奇怪的宣傳產生一些疑惑呢?對於價值的認知不清,才會以為『這樣就可以獲得超過我能力所及』,不斷陷進去。等到無法收拾了,找不到別的方法,只好用那不太靈光的思考邏輯去進行不太靈光的補救措施。聽起來很像是個欺負無知的人的系統。
至於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我覺得跟現在這種笨賊橫行的現象是不一樣的。畢竟還是從在上位者的觀點去看『治理』這回事。前天跟大伙吃飯的時候,大師George講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舉凡華人內心都潛藏著要有人來解救的念頭』,杜甫之所以懷古,華人之所以尚古,多半都跟這種想法有關吧,總覺得今不如昔、新不如舊,現代永遠道德淪喪男盜女娼。其實回到原本的議題,我們所缺乏的,是不是只是簡單的對於現代商業社會運作的了解呢?至少,我認為教育的過程之中,是不可以脫離現實把什麼都往『道德』上去推的。

2006年2月14日 星期二

2006年2月13日 星期一

2006年2月11日 星期六

我,究竟是誰?



真是超白癡大製作,做得真像。小時候看超人戰隊的回憶又浮現了。不過小孩子嘛,總視覺得超人真厲害,每次都會打倒壞人。不過長大想想,其實壞人也很令人敬佩。每一集都被打敗,下一集又研發更厲害的武器捲土重來,說不定只是要賺點通告費回家養小孩老婆而已,聽起來像不像是各大科技公司的RD members呢?每次都得不斷研發新的產品在市場上廝殺,為的只是要征服市場而已。
中間那段"今天我休假"然後把粉紅超人服丟進洗衣機裡面,真是太諷刺了。其實壞人是人,超人也是人啊。更何況超人都背負著莫名奇妙的神聖使命在奮戰,連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說不定都搞不清楚。還是說超人其實也是要打卡的上班族公務員,一邊吶喊著『到底為了什麼而戰』一邊腦袋裡想著『下一期的房屋貸款要不要去標個會來呢』。
脫離小孩的年代已經好久好久了,自己的童年還有這樣鮮明單純的超人戰隊,現在的小孩卻要提早面對這種戳破神話、毀掉圖騰的東西。那,現在的小孩相信的是什麼?真是個讓我好奇的問題啊~

2006年2月9日 星期四

卡尼曼的前景理論

這篇轉載了卡尼曼的前景理論。看完或許就能解釋很多敗家的行為,所謂"消費是一種追求快樂的行為"這樣的說法。

2006年2月8日 星期三

美是叫人沉思的....嗎?

美真的得叫人沉思嗎?新井的文章如是說

=======分隔線=======
美叫人沉思
在學生聯歡會上,同學自發演奏的古典曲,
真是想不到會那麼好,我似乎發現了新的水平線。
「你覺得這美嗎?」數學老師問我。
「美?我不知道美不美。反正,很酷就是了,」我回答說。
那是我初中二年級快結束時候的一個上午。一年級到三年級,總共七百多名學生集合在體育館,舉行了一年一次的聯歡會。跟校方組織的學藝發表會不同,聯歡會的項目全部由學生自己決定。當時,在舞台上,有三年級搖滾樂隊正在演出。
雖說是大白天,拉好了暗綠色天鵝絨的遮光窗帘,而且關上了燈,體育館裡面跟晚上一樣黑暗。只有粉紅、粉綠的聚光照明往舞台上的樂隊照射打光。在他們頭上有個閃亮亮的鏡球,隨著音樂不斷旋轉,造成舞廳般的氣氛。極大聲音演奏的曲子是英國重金屬樂隊的。
主唱是穿著黑色制服的三年級男同學,為了這天的演出,把頭髮特地用油跟獅子一樣豎起來了。額上不停地流汗,顯然非常熱。他大聲喊出的英語歌詞一點也聽不清楚,因為樂器的聲音更大。也無所謂了。台下的聽眾很興奮,有拍手的,有一起唱的,也有站起來跳舞的,跟職業樂隊的演出沒有兩樣。
我們的初中時代,社會風氣比現在保守,日子過得規規矩矩。只有一年一次的聯歡會,學生們公開享受平時遭禁止的搖滾樂。站在牆邊的老師們,抱著胳臂,像是吃了黃連似的板著臉孔。看到那樣子,我們更加高興。數學老師問我覺不覺得美的,就是吵鬧不堪的搖滾樂演出。
老實說,十四歲的我還不大懂美是怎麼一回事,只是跟其他人一樣,看著舞台上的演出很興奮,是感官上受了刺激的緣故。搖滾樂有力量,是破壞性的,讓人發洩、讓人忘記。
不久,樂隊下了台,跟著上去的,是我的同班同學姬田大。管裝置的人把平台式鋼琴拉到舞台中央來了。剛才的搖滾樂隊,除了各種電樂器以外,還用了一人一個麥克風,到處都是電線。這會兒舞台上卻乾乾淨淨了。在烏亮的鋼琴前邊站的姬田大拿著銀色長笛,隨著鋼琴伴奏,開始吹了。
那瞬間,整個體育館都安靜下來了。剛才拍手的,同唱的,站起來跳舞的學生們,都安安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傾聽姬田大的演奏。對於古典音樂,我本來很有偏見,覺得很陳舊、特拘束、太正經得沒意思等等,大概是經常在音樂課裡被迫聽而造成的印象。然而,在學生聯歡會上,同學自發演奏的古典曲,真是想不到會那麼好,我似乎發現了新的水平線。別人的反應,也顯然一樣。
「你知道了吧?」數學老師走過來說。我不肯認輸,但是他接著說的一句話,成了我座右銘之一,那就是:「美是叫人沉思的。」
=======分隔線=======
其實,我可不知道美是不是必得讓人沉思才行。站在旁邊跟吃了黃蓮一樣的老師們,說不定只是因為受不了搖滾樂,而與「美」或是「不美」無涉。我比較相信「美」是可以讓人忘我的,不管是搖滾樂也好,古典樂也好。我覺得14歲的新井,對於美感可能還比他的數學老師來得敏銳哩,畢竟他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不知道什麼是美,但是尚不認為搖滾樂是"不美"的。人的年歲所產生出來的,究竟是成熟,還是限制。
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對於學校有社團這回事情,是很讓我興奮的。當時就在想說到底要去熱門音樂社,還是要去國樂社呢?其實牽扯到的只有"在家裡練習的時候會不會太吵"這樣的問題而已。當時覺得國樂好像比較安靜,所以就去了國樂社,沒想到其實在家裡練笛子恐怕是比電吉他等等還要吵非常多倍的,連貓聽到都會躲起來,真不愧是七種樂器之首。這樣一路走來,有寧靜的美,也有讓人激動的美,也有那種樸實到令人落淚的美感。但是再讓我選一次,我可能會選搖滾音樂社吧,想試試看貓聽到電吉他是不是也會嚇到躲起來:)